315晚会揭秘朋友圈食品安全谣言三大特征

【新民晚报·新民网】“番茄和螃蟹一起吃,等于砒霜。”在你的朋友圈里,是否经常看到这样的帖子,声称某些食物不能一起食用,而且有很多人深信不疑?然而,在2018年央视3.15晚会上,“一号消费预警”为我们揭示了这些所谓的“食物相克”的真相。

在广为流传的“食物相克”谣言中,有人声称螃蟹和西红柿同吃,在胃肠条件下,会产生大量有毒的无机砷。对此,专家进行了一项试验,将蟹黄、蟹肉和西红柿混合,加入模拟人工胃液,放入恒温箱中,两小时后混匀,发现有机砷并没有转化为有毒的无机砷,尤其是俗称为“砒霜”的三价砷。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范志红表示,样品中有毒无机砷的总量特别少,与真正能伤害人体健康的剂量相差甚远,而且加入西红柿后并未增加。即使里面的无机砷全部是三价的,也不会发生中毒危险。在各种食物相克说法的临床试验中,100多位志愿者全部安然无恙,谣言不攻自破。

那么,为什么专家学者不遗余力地破解谣言,但朋友圈里仍有很多类似文章呢?这主要是因为一些看似“权威”的出处混淆了视听。例如,标注“中国营养协会推荐”,但早在2016年,民政部就已曝光中国营养协会是非法机构,正规的机构是中国营养学会。又如“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大声疾呼”,但遍查网络,没有任何专家说过类似的话。

事实上,上海相关部门也曾经为破解朋友圈里的食品安全谣言付出了很多努力。例如,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主办讲座,两位食品安全专家亲身示范、亲手试验,破解了“西瓜不能和桃子一起吃,会产生剧毒”、“紫菜是用塑料袋做的”等不实说法。专家表示,人体消化过程并不像化学实验那样会立即产生反应,通过胃的消化吸收,不会产生问题。很多食物只要不食用过量,并不会产生问题。

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马志英指出,朋友圈里的食品安全谣言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应季,随着季节的变化,谣言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标题党”,喜欢用一些恐慌的词语来吸引眼球,增加点击量。三是视频谣言越来越多,市民往往因为“眼见为实”而容易被误导和转发。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图片描述

注:请替换“图片链接”为实际的图片链接或图片文件路径,并替换“图片描述”为图片的实际描述。